健康常识
地贫知识问答
1、什么叫地贫?
地贫的全称叫地中海贫血,是一种因珠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。是由于珠蛋白基因(地贫基因)缺陷,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链中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,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份改变,严重时发生溶血和贫血。根据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受损不同,地贫可分为α地贫和β地贫两大类。
2、地贫有什么症状?
轻度地贫患者和正常人一样,无特别不良反应,但中、重度地贫患者有贫血症状,如浑身无力、营养不良、肝脾肿大等,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严重。重型α地贫患儿在出生24-48小时之内死亡,而且产妇因胎儿水肿、大胎盘,极易导致死产。重型β地贫以及部分中间型α地贫患者在出生后半年左右出现进行性贫血,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,多在童年夭折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。
3、地贫会传染吗?
地贫是由基因缺陷导致的,没有传染性。正常人都拥有两组血红蛋白基因,其中一组来自母亲,另一组来自父亲。假如父母双方都携带地贫基因,其下一代就有可能得地贫疾病。因此,地贫不会传染给别人,但会遗传给下一代。
地贫的遗传规律是:
如果夫妇双方都有地贫基因(即两人都是轻型地贫),其子女有25%是重型地贫,50%是轻型地贫(基因携带者),25%是正常者。
如果夫妇双方只有一方是地贫基因携带者(轻型地贫),其子女50%是正常小孩,25%是基因携带者(轻型地贫),不会有重型地贫小孩。
4、地贫可治疗和预防吗?
目前,地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但可预防。通过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诊断,可避免重度地贫患儿的出生,这是目前国际上预防地贫最有效的措施。
5、近年来广东省地贫防控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?
为预防和控制地贫,降低出生缺陷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,我省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的有关要求,把地贫防控工作纳入“妇幼安康工程”,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,加强地贫防控工作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一是建立地贫监测网络。目前,全省在58家医疗保健机构中建立了地贫监测点,其中国家级监测点23个,省级监测点35个,为我省地贫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。
二是大力开展健康教育。各地充分利用电视、报刊等新闻媒体,大力开展宣传教育,普及地贫防控知识,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。我厅免费下发各地地贫宣传单张116万张,折页18万张,挂图9万多张,宣传光碟2500多张等。
三是积极开展婚检工作。各地采取发放宣传资料、设立免费婚检咨询电话、开展义诊、免费讲座等形式,加大宣传教育力度。同时,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简化婚检流程,为新婚人员提供婚姻登记--婚前检查“一站式”服务等,婚检率逐年提高。
四是加强产前筛查诊断。目前全省每个县区均已建立了婚前医学检查机构,建立了产前筛查机构297间,产前诊断机构23间。2009年,新医改后,我省进一步加大地贫防控力度,把地贫初筛工作纳入儿童保健、孕产妇保健项目的重要内容,有力地推动了地贫防控工作的开展。各级政府和卫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婚检、产检工作,加大投入,广州、深圳、佛山、珠海、梅州等市把地贫筛查纳入免费婚检、产检的项目之一,把地贫防控工作的关口前移到婚检、产检,有效地减少了重度地贫患儿的出生。
五是实施广东省地贫防控项目。2011年起,省委、省政府拨出专款,设立广东省地贫预防控制项目,并从2012年起,每年投入3500万元,进一步加强地贫防控工作,切实减少重度地贫患儿的出生。广东省地贫预防控制项目纳入我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是省委、省政府关注民生、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。2011年12月,省卫生厅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地贫防控项目管理方案,明确提出“到2016年,地贫筛查和诊断技术得到普及,广大群众地贫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,80%以上的重型地贫胎儿在产前得到干预,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”的地贫防控目标,并成立了省地贫防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,加强组织协调、培训和指导工作。同时,要求各地实施地贫防控项目,要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协调政府有关部门,整合医疗保健资源,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,调动各级医疗、科研、医药院校等机构积极性,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、部门配合、全社会参与的地贫防控工作机制。
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我省地贫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。2011年,全省共筛查胎儿53万人,产前诊断14万例,发现地贫胎儿1126例,并对严重异常胎儿进行了干预。我省胎儿水肿综合症(地贫)发生率由2008年的2.17‰下降到2011年的1.33‰。
上一篇: 实施食用盐碘含量标准知识问答(一)
下一篇: “控制高血压”